×

知识买单 付费上网课 花钱听书 互联网

花钱听书、付费上网课 你准备好在互联网时代为知识买单了吗?

cmdaily cmdaily 发表于2018-10-18 22:28:13 浏览294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接受会员付费服务的人与日俱增。

移动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终端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趋势。

打开腾讯音乐,免流量欣赏已付费下载的歌曲;打开优酷、爱奇艺,输入会员账号看会员专享电视剧;打开微信,进入订阅的英语学习计划进行一段英语阅读……如今,移动学习无处不在,在移动终端学习已经成为现代人的趋势。在当前的知识浪潮中,各种公众平台扩大了人们获取知识的来源。作为比“免费午餐”更优质的知识内容,内容付费产品逐渐被人们接受,用户越来越愿意为内容买单。

根据《2017中国互联网消费生态大数据报告》,“80后”和“90后”已成为互联网消费的主力用户,其中内容付费相关产品的规模快速增长。据统计,喜马拉雅FM《好好说话》上线一周的总销售额超过1000万元,喜马拉雅2017年“123知识狂欢节”的内容消费总额达1.96亿。

你会用手机来随时学习吗?在这阵知识浪潮里,晶报记录下深圳这座“中国最互联网城市”里,人们为知识付费的故事——

为了更好的体验而付费

随着国内消费水平的提高及版权意识的崛起,接受会员付费服务的人与日俱增。随着各大视频网站逐渐推出独家内容,乐于付费的用户也逐渐增多。从付费形式看,会员付费提供的是权限而非具体内容。会员只需定期付费,便可收看平台的独家产品。

“会员费也就十几元一个月,充值既能抢先一步看剧,还跳过了漫长的广告等待时间,体验还不错。”市民婷婷正在追一部热播宫廷剧。对于婷婷而言,抢先看剧是她最大的需求。在这种情况下,充值会员也就成为了婷婷不二的选择。和婷婷作出同样选择的网民并不在少数。有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国内视频网站有效付费用户规模已达7500万,较2015年增长241%,是美国市场的9倍。

除了视频平台,市面上的音乐App也纷纷推出会员付费制度。“支持有偿服务,但是付费和服务应成正比,付费产品的服务应该规范化、标准化。”市民陈亮说。

陈亮认为,当原本免费的产品开始收费,人们会有更高的期待和更多的要求,只有当产品提升其服务质量时,购买产品才能让人感觉“物有所值”。

“被迫”接受付费有声小说

近年来,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不断扩大。根据中商产业研究院发布的《2018中国数字阅读市场前景研究报告》中的数据显示, 2017年我国数字阅读市场规模达到152亿元,同比增长26.7%;数字阅读用户规模达到3.78亿人,同比增长13.37%。同时中国人均阅读图书数量也有了大幅提升,其中电子书达到 10.1本,纸质书达到7.5本。

对于年过40的市民张先生而言,他选择知识付费产品实属无奈之举。由于公司和家距离较远,张先生每天用于开车的时间很长。在朋友的推荐下,张先生下载了一个音频软件,在上下班开车路上听一部有声小说,来充实这段通勤时间。很快,张先生深深迷上了小说跌宕起伏的情节。谁知,在听了几百集后,某天当张先生再次点开App,准备播放小说时,程序却弹出提示界面,告知张先生后续的章节需要收费。无奈之下,张先生只好选择充值。

“这一充就是好几百元,真没有想到听个小说能花这么多钱。”提起这段经历,张先生有些无奈。但因无法割舍后续情节,张先生只能不断充值。

对于张先生前期享受的“免费午餐”,心理学专家刘强表示,“免费午餐”不会凭空出现,互联网产品的推广、成长过程中,用户拿到的“免费午餐”相当于企业的推广成本,其目的是改变人们的行为模式和消费习惯。“有价值的东西都是要付费的。商家可以推延盈利期,但‘免费’的终点必然是‘付费’。推广成本最初是由生产者、投资者买单,最终还是要由用户买单。”刘强说。

刷微信刷来的课程

对于消费型互联网产品来说,取消“免费午餐”会流失一部分用户,但也会因此有机会拥抱更多潜在的用户。市民刘小姐是个不折不扣的“微信控”,每当闲来无事,她都会打开微信中的公众号,浏览各类文章。刘小姐认为,和玩手机游戏相比,用零碎的时间看看微信文章,有时可以学到不少知识。

不知何时,刘小姐开始习惯性地在互联网上为一些知识产品或软件功能服务付费。手机上,提供知识产品的App类型越来越多,各种学习软件、电子阅读软件等深受人们的青睐。但在很多的学习软件里,都内含有一些需要付费的知识产品,如VOA英语系列软件、英语流利说、无忧英语等语言学习软件。在一些软件中,充值永久性会员,便可享受全场的免费阅读书籍或免费课程;而在一些软件中,会员只对某些固定的项目可免费或优惠,如拥有4.7亿用户的喜马拉雅FM软件,网友评价到“尽管开通了会员,一些热门的书籍仍不能免费听,还要另行付费。”

“其实我很少自己去找课程,只是有时看到不错的推荐才会选择购买。”在看朋友圈时,刘小姐发现不少朋友都开始用微信学习英语。如当前深得人们喜爱的薄荷阅读100天英文训练营,它主要针对那些无法坚持读完一本英文书的消费对象而产生的。运营者制定一些学习方案、课程,通过每天的监督、打卡的方式,促使消费者完成一项英语阅读任务。在学习的过程中,消费者可在讨论群中与老师同学互相交流,内部也会提供配套的专业讲义,强化学习。课程内每读完一本书,电子版可永久保留。有些朋友对这样的学习方式赞不绝口。“随时打开手机就可以阅读一段英语,每天的学习时间不长,却可以长时间维持学习状态。”

在了解其学习模式后,刘小姐也开始加入其中。对此,刘小姐认为,优质的口碑是用户关注和付费的主要原因。“付款很容易,有些网课却很水。”刘小姐说,只要通过微信或者支付宝付款,就能在手机上看电子书、听网课和看视频。但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后,却鲜有维权的渠道。所以在购买知识付费产品前,刘小姐会先在详细了解产品情况后,再决定是否购买。

相比教育机构,网络课程更加经济实惠

网络课程打破了时空的限制,其便利性日益凸显,使得越来越多的人选择了在网络上购买课程服务。此外,相对教育机构,网课相对经济实惠。备考公务员的市民王小玉(化名)在粉笔App上花费880元购买了一套网络课程,“里面的课程,如果报单个课程,可能几十块就可以,而全套网络课程则需要几百几千块;大班教学是几百块,小班则是几千块。”王小玉说,“这已经算是便宜了。据我了解,这些课程都是由该平台教研组精心研发的。”

据了解,相较于实体教育机构,消费者选择上网课的原因在于经济实惠与不受时空限制。市民卢静在所关注微信公众号的推荐中,花费99元购买了机器辅助翻译软件应用网课。“不可否认,机构上学习效率可能更高,这个对于不够自律的人来说,如果经济允许的话,有机构场所的约束会更理想。相较而言,网课的优势第一个就是在于经济问题,性价比较高;第二个是时间自由且便利,不用跑到教室上课,此外没赶上直播,还可以看回放。”卢静说。

“网课老师的上课都挺不错,毕竟不同机构之间存在竞争,机构内部也会有一个严峻的淘汰机制,如果老师讲得不好,没有独特风格,或者是不能让学生听懂,那他肯定会被淘汰的。”王小玉如此评价。

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深圳文都教育的培训老师吴扶剑讲述了其上网课的经历。吴扶剑从事教考研课程的事业,已有十年之久,“上网课和当面授课的感觉不太一样,不管是直播还是录播,与学生之间都存在距离感,最开始的时候,会感到不适应。只能通过微信、微博的方式与学生进行沟通调整。”吴扶剑说:“大多数的课程内容都是我在十年期间磨合出来的。在每一次网课录制之前,我需要将这些内容调整到适合网络授课的状态。”尽管知识内容早已了然于心,但在每次网课录制之前,吴扶剑也需要准备一周多的时间。

对于自己的网课被盗版的现象,吴扶剑说:“我能理解。一些学生因为经济问题而买不起正版网课,如果低价的盗版网课也能起到帮助他们的作用,那也算不上坏事。但对机构收益,就会造成一定的冲击。”而中公考研网的一位老师则告诉记者,“在应对网课被盗版的问题上,我们平台的网络课程会不断地更新,而盗版市场上流通的大多只能是以往的网课视频。”

专家说法

大部分消费者为焦虑而付费 花钱为买到更好的自己

“要小心知识付费的变味,成为某种盲目跟风甚至‘炫耀性消费’。”有学者指出,网上有些课程中在宣传时以 “手把手教”“0基础学习”“三分钟学会技能”等口号,但课程中过于追求浅白轻松,没有学术门槛,甚至错漏百出。这种“知识”其实是牺牲了严谨与深度的学习,付费买到的只是缓解知识“焦虑”的安慰剂而已。

省人大代表、深圳市社会科学院社会发展研究所所长谢志岿在接受晶报记者采访时表示,现代人处于信息爆炸的时代,信息的更新速度远远地超过了以往的时代,社会对个体的素质要求也越来越高。快节奏的现代生活,都市人最渴望的还是为自己“加速减负”。为了赶上时代的步伐,不少人处于一种焦虑状态,促使自己不停学习,提升自身的专业能力,不被社会淘汰出局。随着技术手段的变化,网络资源的丰富,网络资源越来越便利,人们在网络学习的趋势自然而然地形成。

谢志岿认为,当前的知识付费市场,的确存在不少问题。有的产品虚假宣传,标题和包装很吸引人,但实际内容缺乏深度,与消费者的预期大不相同。有的产品内容“前后不一”,免费试听部分质量很高,但收费的部分却偷工减料。这些现象让消费者对知识付费很难满意,但由于电子书、网课等知识产品多是无形的产品,不像其他商品有形可触,缺少固定、可量化的评价标准,退款因此变得较为困难。对此,谢志岿建议,市民在面对鱼龙混杂的知识产品时,要学会独立思考与辨别的能力,不轻信夸大宣传的产品。根据自身需要,谨慎选择相关知识产品,不能因为焦虑而慌乱择课。

律师说法

网上二手买知识?侵权!

不少“机智”的网民在购买知识产品后,为了盈利而将其转手卖给其他网友。对于这种行为,广东德纳律师事务所律师李萨表示,根据我国《著作权法》和《侵权责任法》中的相关规定,未经权利人许可的情况下,二手贩卖网络课程的卖方和购买该课程的买方之间的交易行为,侵害了原作者的作品的信息网络传播权。

李萨提醒,国家正突出整治未经授权非法传播网络文学、影视、新闻等作品的侵权盗版行为,重点查处通过智能移动终端第三方应用程序(APP)、电子商务平台、网络广告联盟、私人影院(小影吧)等平台进行的侵权盗版行为,以保障有关权利人的合法权益,维护网络版权正常秩序,进一步规范网络音乐、网络云存储空间、网络转载新闻作品的版权秩序,营造网络版权良好生态。市民切勿买卖侵权盗版产品,否则需承担相应侵权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