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放映机 新媒介 文化传播

电影,成为文化传播新媒介的成长之路,放映机是谁发明的?

cmdaily cmdaily 发表于2019-01-07 21:45:40 浏览329 评论0

抢沙发发表评论

在今天看来,电影从一开始就在欧洲新文化的创作和传播中扮演的角色,是世纪之交的社会生活中最令人惊奇的事情之一。在当时,电影—它不久便成为特别现代的表演形式的吸引力,原因在于这项发明在技术方面引起的好奇心。但人们很快就发现了这个新表现形式特有的优越之处:由于基本不受语言多样性造成的限制,“无声”电影的观众群可以十分广阔。这就是当时电影放映机诞生的背景。这时的文化传播有发生转变吗?那么到底是谁首先发明出来的呢?

1896年后,欧洲大城市开始放映电影短剧,其制作者是法国的卢米尔”兄弟、马克斯和埃米尔·斯科拉丹诺夫斯基兄弟他们发明了电影放映机的发明者奥斯卡·默斯特。在伦敦,人们在1894年发明了“活动物体照片连续放映机”,这种设备可以通过光学取景器来显示运动中的图像。在马德里、布达佩斯、汉堡和柏林,一些时髦的咖啡馆利用这些新技术发明来招揽顾客。随后一些音乐厅的节目单中也经常加入这种新元素,例如,1896年2月20日,在英国,卢米尔兄弟制作的影片就是首次在音乐厅中放映的。在法国,这项发明甚至出现在离大城市最远的乡村的语言,新的视野地区,一些小型马戏团在各个集镇巡回放映,因为1897年5月4日,当一批有身份的观众在慈善广场看电影时突然发生了火灾,伤亡惨重,因此首都的观众一度躲避这种现代演出。

1900年的巴黎万国博览会上展出了劳尔·格里穆万让松的“全景电影”。罗兰·施奈德在他的《德国电影史》(塞弗出版社,1990年)中指出,当时各个国家在电影方面的探索呈现惊人的相似性。1897年斯科拉丹诺夫斯基兄弟的《奥尔良少女》取得了国际性成功。在1896-1910年之间,英国、意大利、斯堪的纳维亚各国、德国、法国和丹麦纷纷成立电影制作公司(如柏林的德意志传记公司,巴黎的高蒙和巴代公司,哥本哈根的北方电影公司,斯德哥尔摩的斯文斯克电影公司…),这表明,一项新的产业正在诞生,不久它就成为现代性的标志之一。

与此同时,随着瑞典女演员艾丝塔·尼尔森在乌尔班·盖德《深渊》一片中的崛起,“影星”的神话开始出现了继艾丝塔·尼尔森之后很快就出现了另一些斯堪的纳维亚“电影明星”我们已经提到,由于没有语言上的障碍,无声电影很快就在国际上传播。1895年之后卢米尔兄弟公司制作的活动图像,魔术师乔治·梅列尔的影片[《橡皮头人》(1901年);《月球旅行》(1902年)],以及英国人威廉松和史密斯的电影(如1900年的《奶奶的放大镜》),都在整个欧洲取得了成功,众多电影观众聚集到各种不同的场所:城市里的咖啡馆和音乐厅,农村的马戏团和露天演出。

1900—1910年之间,电影产业在美国和欧洲发展起来,其推动者如美国的威廉·福克斯、路易·B·迈耶和阿道夫·苏柯尔,欧洲则有法国人夏尔·巴代和路易·高蒙。1914年之前,德国、丹麦、意大利和俄国也产生了各种风格的电影巨制。1908年以后,随着影片《刺杀吉斯公爵》的问世,有关电影表演的文化层次问题被提了出来,这部电影的制作者是卡尔麦特和勒巴日,配乐由卡米尔·圣一桑完成,演员是法兰西剧院的名角,因而该片显示了很高的美学水准。

电影是它产生的那个年代的直接见证,因而对历史学者可能有意义,对于这一点,生活在巴黎的波兰人勃列斯拉夫·马图泽夫斯基在1898年就已经意识到了。在当年发表的一篇名为《一种新的历史资料,历史电影库的建立》的文章中,他指出影片资料对于未来历史学者的重要意义。但是在20世纪初,人们就已经发现,以胶片来再现历史事件牵涉到所谓的“纪实”电影的真实性问题。1909年,巴代电影厂发行的社会新闻和大事图像在整个欧洲取得了成功,1910年以后的“高蒙纪实片”系列也取得国际性成就,这些都以几乎是即时的方式传播了时事新闻。

1912年,“闪光日志”系列胶片新闻图像同时在法国、德国、英国、奥匈帝国、俄国和美国放映,并日益受到欢迎。纪尧姆·阿波利纳尔的《异端鼻祖和希耶》的文集中有一篇题为《好电影》的文章,文中提到了1901年成立的“国际电影制片公司”该公司专门致力于制作纪录片。这篇写于1907年的文章证实了20世纪初年电影图像对大众的吸引力,以及由此产生的商业潜力。在这篇虚构的文字中,叙述者和他的朋友们为了增加他们轰动性的现场纪录片的剧目而毫不犹豫地策划了一次犯罪。在1910—1917年期间,阿波利纳尔对于电影的兴趣还表现在他的电影脚本中,表现在他认为电影艺术是未来艺术的看法上。

例如,1916年在回答SIC杂志的皮埃尔阿尔贝·比罗的采访时,他宣称:新的视野史诗诗人将以电影为表现手段,在一个汇聚了所有艺术的美好时代,音乐也将伴随着旁白者的诗句。在阿波利纳尔看来,电影比其他任何表现形式都更适合于前一时期人们倡导的整体艺术。他认为,由于现代技术使得艺术家们可以把各种手段组合起来,因而艺术有了新的潜力:在一个大众艺术的时代,特别是电影成为意象篇章的时代,诗人还不尝试为那些最挑剔的思想人士—他们对电影制作者们粗糙的想象力极为不满—构建意象的话,那真是件奇怪的事。

电影将会变得日益精致,可以预见,有一天留声机和电影将成为人们运用的唯一的表现形式,诗人也将拥有今日闻所未闻的自由度。弗兰茨·卡夫卡在20世纪10年代也曾探讨过更好地利用这些新的视觉语言资源的可能性。他在1911年的一篇日记中曾对“全景画”和电影作过比较:画面比电影更为生动,因为它能让人注视现实中安静的一面。电影中表现的形态具有动态的焦虑感,但我觉得宁静的观察更为重要。有了空间我们才能以语言来描绘那些大教堂。人们为何不把这一手法与电影和立体镜结合起来呢?1925年三月,罗伯特·穆齐尔对前些年电影的迅猛发展感到惊奇,何况此间还有战争的不利因素:……世界上所有宗教在几千年中建起的教堂和寺庙网,还不如电影在30年间形成的网络那样稠密。

1898年出现了首部以左拉的著作为蓝本的电影:根据《小酒店》拍摄的《醉汉之梦》。1902年还有另一部根据同一小说改编的电影《不幸的酗酒者》(斐迪南德·泽卡,5分钟的影片)1903年泽卡出产了根据《萌芽》改编的《罢工》(15分钟)。1905年,吕西安·努盖制作了另一部以《萌芽》为剧本的电影,片时更长;1910年,电影版《娜娜》在丹麦问世,1911年,意大利出产《情书》,1913年,丹麦拍摄了《金钱》…这些改编电影既表明左拉当时的国际性成就,同时也说明电影已成为文化传播的新媒介。在西班牙,卢米尔兄弟公司的影片于1896年在马德里放映,当年年底,人们仿照著名的《光明工厂出厂记》出产了《萨拉戈萨皮拉尔圣母教堂正午弥撒解散记》1897年,福鲁克图索·格拉贝特完成了西班牙第一部虚构电影《咖啡馆里的口角》。1910年,第一份电影杂志《电影艺术》也在西班牙问世。

小编也了解到,同一时期,意大利的未来主义者阿诺尔多·基那和布鲁诺·科拉在一份宣言中把电影称作“未来的艺术”。1897年,彼得·埃尔菲特制作了丹麦的首部纪录片:《在格陵兰的狗拉雪橇上》,从而开创了一个长期受欢迎的体裁。我们今天所看的电影都缺不了他们的贡献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