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虚构故事”影视化,会不会是转型中的传统媒体下一个“蓝海”?12月12日,作为广州纪录片节的“压轴节目”,“源于真实:非虚构故事的商业化"专场论坛提出了这么一种可能性。台上多位目前正从事这个工作的演讲者,都强调了自己“前媒体人”的身份,而且也多次邀请台下的“现媒体人”进行了不设限的交流。
论坛现场
先行者多自带“媒体属性”
说起源于新闻题材的影视作品,不少人会发现,这几年的热门影片,居然都和“非虚构故事”有关。比如《我不是药神》、《中国机长》、《过春天》等。
“我们不需要像编剧一样构想故事,因为最好的编剧就是生活本身”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同时也是论坛的主持人,引用了这么一句话。他坦言,自己就是媒体人出身,也看好媒体在这个领域的发展。
他介绍,发现具传播价值的真实新闻事件,从新闻事件中再发掘亮点的媒体记者,工作和从事“非虚构故事”的“编剧”属性就有一定重合。
真实故事计划创始人雷磊也介绍,他自己之前就是南方周末的记者,团队里也不乏原来新京报、京华时报的记者,“从一些工作流程来说,我们现在和以前在媒体里工作并没有什么不同”。
雷磊介绍,“非虚构故事IP”其中一个重要的商业属性来自于真实事件带来的厚重“真实感”。为此,他和团队成员对于旗下签约作品的真实性都会进行核实。
同样带有“新闻媒体”属性的还有网易人间工作室主编沈燕妮。她介绍,对于采用的部分作品,甚至会要对方提供录音或者影像资料,审核者很多原来也是“特稿记者”或有相关从业经验的人。
“非虚构故事”方兴未艾
经历这些机构层层把关的“非虚构故事”有多大的商业价值?万达影视传媒有限公司菁英发展部部门总经理唐秋就认为前景一片光明。
她表示,近几年不但努力投资“非虚构故事”IP的影视化,甚至从拍摄纪录片的新人里面物色好的人才。她引述,根据美国一项调查,只要是基于真实新闻事件拍摄的影视作品,“大部分都可以赚到钱”,“因为这些作品本身都自带社会话题,受人关注”。
峨影投资董事长彭瑾就介绍,公司投资的《中国机长》、《攀登者》,以及到明年《中国女排》都与“非虚构故事”有关,非常看好这类题材的影视作品前景。
峨影投资董事长彭瑾
“好记者”可尝试做“好编剧”
但投资人和“非虚构故事”工作室,对于新闻从业人员在这个领域进行转型,都表示“具有挑战”。
雷磊就以自己公司的经历介绍,“好故事”未必可以生成“好作品”。因为从业人员要面对一系列版权、构建团队等现实问题。
唐秋则认为,对于影视公司来说,看重从业人员“实战经验”和“实战能力”。写作者除了写出好的“非虚构故事”,能不能精准找到市场定位的能力也很重要。她坦言,目前主要和成熟的工作室进行合作。
但她也非常看好媒体人在这个领域的发展。她介绍,万达影视目前设立的编剧大师培训班,“签约了将近30多个编剧,这里面有60%是媒体人。大部分是记者”。
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
真实影像创始人邱嘉秋随后分享了“真实电影——新闻IP的商业化探索”,对行业内整体发展的不同模式、新闻改编电影的国内外发展历程进行了总结和概述,举例分析了国内外成功商业案例的形成条件,行业发展的挑战和解决方向。
真实影像一直致力于推动中国真实题材影像商业化。邱嘉秋表示,真实影像与最顶尖电影力量联合推出“真实电影计划”,未来五年计划推出十余部院线电影及头部网剧。与卖断作品的模式不同,真实影像通过建立封闭的真实IP生产性平台,着重与机构媒体、独立作者和电影方合作。
论坛现场展示的“非虚构故事”影片
由于真实影像团队曾连续两年推动中国作品《小城二月》、《延边少年》问鼎戛纳国际电影节,包揽了中国自建国以来戛纳国际电影节短片主竞赛单元全部获奖作品,因此,也将携长期业内合作投资伙伴,同时推出电影短片扶持计划,希望支持更好的题材作品走入国际顶尖舞台。